“师傅,请问供销社怎么走?”
“你去供销社,跟我走吧,我就在供销社上班。你要去供销社什么公司?”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还是见人喊师傅的年代,我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行驶在省政府大院内的林荫道上。道路两旁的樟树遮天蔽日,清凉宜人。省政府大院的道路横平竖直,将诺大的一个大院分割成一块块,每块都是一个厅级单位。前面拐个弯,再前进一百来米,就到了我上班的地方。省政府大院汽车不多,那年月小轿车本来就少,更谈不上什么私家车,只有厅级干部和省政府大楼内的省领导才有专车接送上下班,厅级单位里的处级干部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所以自行车可以骑得很快,我拐弯时略微放慢了一点速度,就被一个前来办事的人挡住喊了一句师傅。我推着自行车引着问路人一起走着,不多久,一栋独具特色的古朴的四层小楼就在面前。
“到了,省社机关在二楼。”
“谢谢师傅!”
这人大概是哪个县供销社来的,到省供销社出差办事。他夹着公文包径直往二楼而去,我锁好自行车往位于四楼的供销社下属企业上班。
供销合作社简称供销社,也简称合作社,绝对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时代产物。在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供销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每个省、县、公社都有供销社,供销社机关是行政单位,下属企业是大集体单位,能够进入供销社工作是铁饭碗。在流行顶脚的年代,子承父业,如果在供销社工作的父亲退休,儿子可以顶替进入供销社,这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情。
供销社在公社所在地有门店,每个大队也有,就是狭义上的合作社(门市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合作社里什么都有卖,农药化肥,生产物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衣服鞋帽,针头线脑,纸墨文具,副食酒水,不一而足,比现在的百货大楼还丰富。我们小时候大队所在地有一个合作社,位居村子的正中央,是全村最好的房子,一溜平房,有水泥做的台阶,有好看的飘出来的屋檐。合作社里的售货员都是干部子女,或者是县城派下来的,吃商品粮的人。他们在夏天穿凉鞋也要套一双丝袜,坐在高高的木质柜台里吹电风扇,真是羡煞我们。我们上小学必须经过合作社,有时买一些学习用品或者受父母委托买一些生活用品,都要进合作社——这是我们的欢快时光。
本人在散文《一分钱掰做两半花》里记叙了一件关于合作社的趣事。我读小学时是70年代末期,合作社的商店高高的柜台后面坐着一位戴眼镜的慈祥老头儿,我们有时到商店买一些学习用具,他总是热情接待,还称呼我们为“老伙计”,我们也这样称呼他。
老伙计的合作社有一种棉花糖,价钱是三分钱两颗,平均每颗一分半钱。当然,买一颗要两分钱。这种糖是当时大家最喜爱的零食。但没有谁能一次买很多,都是一二颗买来吃。我当然也十分钟情于这种糖,可口袋里常常是空的,偶尔也有一分钱,但苦于买不到一颗糖,只能“望糖兴叹”。我班上有一位女孩,她爸是个拿工资的,所以口袋里经常有零花钱,她经常光顾“老伙计”那儿,也有花两分钱买一颗糖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奢侈与浪费——居然浪费了半分钱。我很心疼那半分钱。有一次,小女孩又摸出两分钱,向“老伙计”买一颗糖,她刚拿了糖转身要走,我急忙搜索口袋,竟然也找到一分钱,我急中生智,赶紧递上柜台。“我也买一颗。”老伙计,“买一颗要两分钱。”“她刚才给了两分,加上我这一分是三分,可以买两颗,她一颗,我一颗。”老伙计,“真鬼。”老伙计虽然这样说着,但毫无恶意,并卖给了我一颗糖,那位女同学也丝毫没有讥讽我的意思,还与我一同去上学。
上初中后到了公社所在地,去供销社的机会就更多。供销社的合作社门店也是最好的房子,很长一栋水泥钢筋房子,墙上都是用很白很细的石子拌在水泥里粉刷,然后又磨平,当时是很豪华的装饰,比公社初中和公社办公楼都要漂亮。公社供销社的商品比大队合作社品种多,几乎没有买不到的,但也有缺货的时候,售货员有一个专门登记缺货的本子,把老百姓需要的商品记下来,下次到县城进货的时候就会带过来。
余天宝的小说《细毛在一九七四》写了一个与供销社有关的故事。细毛的姐姐要在腊月出嫁,细毛不喜欢隔壁村裁缝做的棉袄,他看中了公社供销社里挂着的那件缎子面红棉袄,他想买下来送给姐姐作为出嫁的礼物。但是红棉袄要十五块钱,他没钱,就去砍柴卖给村里的土窑。还多次跑到公社供销社去看那件红棉袄在不在,生怕被别人买走了。还好,那件红棉袄一直高高地挂在那里,好像等他来买。供销社的售货员多次看到细毛来看那件红棉袄,似乎看中了他的心思,鼓励他,细毛,你如果想买,我们给你留着。这给了细毛巨大的鼓舞,他更加卖劲砍柴,终于在腊月攒够了十五块钱,如愿以偿买来了缎子面红棉袄。但是故事的结局却是他那当兵的未婚姐夫爱上了别人,并没有娶走他的姐姐,细毛抱着红棉袄欲哭无泪。
在省政府大院林荫道上,一个青年骑着自行车在浓荫中穿行。时间往后,离外派出国只有一年,离回国有三年,离自谋职业四年,离改制后真正离开供销社,还有十年;时间往前,离在公社供销社食堂打饭也有十年,离在大队合作社买三分钱两颗的糖已有十二三年;再往后,离现在二十八年了。供销社的经历仿佛是上世纪的事情,有时想起来缥缈恍惚。
这些事真的就发生在上个世纪。
供销社,永远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