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兴化十大古镇的水乡风光,自然景色,各有所长,难分轩轾。但从历史积淀、人文底韵,精神蕴含等方面,我想戴窑应有足够的资格拔得头筹。这里除出过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吴王张士诚和平民哲学家韩乐吾之外,更主要的是它跟苏北盐文化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它的窑业文化的源远流长。据《兴化县志》记载,戴窑已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戴窑原名为灶产,后为东村,曾是海水制盐生产的基地。早在汉武帝时代就有民众煎盐,刈草供煎,燃热盘铁,煮海为盐的历史。到了唐朝,更是开沟引潮,铺设亭场,晒灰淋卤,撇煎锅熬,由于它横跨车路河,旁倚串场河,很快成为专场产盐的集市。后因戴氏人口居多数,故名“大戴庄”。它东连盐场,西通诸镇。河内船只来往不断,庄上过往行人甚多,集市兴起,市景俨然,买卖兴旺。
后由于海泥淤积和滩涂围垦,使戴窑与大海渐行渐远,再加上原始煮盐的艰辛和倍受歧视的奴役,人们开始向“以操舟运盐为业”和砖瓦窑业方面发展。目前,关于戴窑与苏北盐文化的历史渊源虽无史籍文字记载可考,但从元末农民领袖张士诚的出生(贩卖私盐)和先前的村名“灶产”(盐灶产地)来看,历史上的戴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无不深深打上了苏北盐文化的烙印。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取得天下的朱元璋,仍放心不下逃躲在家乡的张士诚的残兵败将,派军师刘伯温到戴窑微服私访,探听他们的动静。刘伯温到戴窑后,在戴窑虽然也看到一些张士诚的残败兵丁。随着岁月的风尘和破碎的噩梦,他们隐姓埋名,过着或商、或佣或农、或窑工的生活,过去的那些曲曲折折、波澜壮阔、成败荣辱的故事都储存在各自的记忆中,默默地过着安然平凡的生活。
刘伯温,是个上知风云变幻,下晓地理山川,中通人间沧桑变化的神人,所到之处必看地形和地脉。在戴窑他看到河沟纵横,风景秀丽,水激清波,地蒸云霞,蔚然成彩。而且青龙桥、八卦地应有尽有,大有卧龙栖凤之势。想当年吴王张士诚在这里举行起义的。如今天下初定,刘伯温很担心这里再出能人,与朱元璋争夺江山,于是刘伯温下令指定:戴窑夏家嘴子建窑7座,靠近建窑5座,八卦地建窑8座,李家嘴子建窑4座,张家嘴子建窑5座,地势险要地建窑15座,加上原戴窑河北的西窑头北窑头等就变成72座,还下令凿井72眼,以此来破掉戴窑东山再起的好风水。这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军师做梦也没有想到,当年他的举措也许破掉戴窑人想东山再起的好风水,若干年后却使戴窑人做砖制瓦,窑烟不熄,而且不断地孕育出手艺高超、产品精美、一个真实的砖瓦文明的历史。
如今的戴窑,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商铺林立,大道平坦,灯光璀璨,正努力彰显着集镇的现代文明气息。要搜寻古镇的历史,只能置身于老镇曲折悠长的深巷,看一幢幢青砖瓦房,一块块铺街的青色罗底,一道道苦痕斑驳的砖墙,一处处零星显现的精美瓦当和砖雕。岁月的痕迹在记忆的调色板上慢慢淡化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地方出现了金钱多了,精神少了;文化多样了,文物匮乏了;新奇的多了,传承的少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古韵中的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明史,各具特色、各具风情、各领风骚的区域、特色文化渐渐丢了。戴窑生产砖瓦种类有河砖(即建桥白砖),城墙砖、墓砖、门楣砖、砧砖、瓦档及其他手工艺品,特别是门楣砖、罗底砖、瓦档上面雕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刀工精细、线条流畅,图像更是美好绝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较强的地方性、花纹、铭文、图案五花。有楼阁、栅栏、云水、人物、龙、凤、河泊、水草、花鱼吐丹,各类“古钱”图,有福禄寿财喜,天宫赐福、黄金万两、花鸟、天马行宫、云雾水浪、月季花、菊花、如意花、虎头、狮子头、红太阳、八卦、太平、火盆、荷花、莲子、藕结、还有古屋和庙宇用的兽头、龙对头、凤对头、鸡对头、狮对头、砖像等。
在韩德粹老人的住宅里,我看到了老人收藏的历代戴窑生产的一些雕刻精美的砖瓦,真是让我感到庆幸,作为一名参加革命工作多年现已离休的老同志,多年来一直热心于宣传“东海贤人”的“与人为善、乐在其中”精神,热心于戴窑窑文化的挖掘工作。其行为可嘉,其精神可赞。我相信他的收藏对我们了解戴窑历史文化、宣传戴窑、提升戴窑精神将大有裨益。相反,在韩乐吾墓前,我则看到了悲哀。思想家的土坟长满了野草,斑斑点点而又有剥落东海贤人的牌坊下也零乱地堆满谷草,南瓜藤、丝瓜藤也在随意地牵爬着。我真的不知道那些自称为思想家韩乐吾第几代第几代的孙子们都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真的不知道他们在传承了思想家的姓氏外,还传承了什么?我到要感激坟墓周围肃立的玉米,垂下叶子,默默地拜祭着这位一生勤学传教,乐善好施,留有许多传说故事,被誉为“东海贤人”的明代泰州学派的传人。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戴窑一个文明古镇,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老”区。其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戴窑人民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写就了一页页戴窑文化的历史篇章。但如何去收集、整理、挖掘、保存并传承历史,传承文化也是时代赋予戴窑的责任。我相信今天的戴窑人会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思路,定会让自己的故土,让那些曾经有过的古韵,焕发出新的活力,古镇戴窑必将更加绚丽多彩。